◎以「簡短詞彙」作為教導原則
關於父母對孩子「學講話」應有的態度,
約一歲多一點正萌發開口的欲望時,當他們用小手指著有興趣的物品,
身為教養者的義務乃立刻告知物品的正確名稱,
例如「這是書本」、「那是燈」、「哦~喝湯」,
以簡短的詞彙作為知識的傳遞原則,比較容易被幼兒記住並找機會模仿。
◎以「正面回應」鼓勵孩子
當孩子嘗試學習發音,因受限於口腔的發育尚未成熟,
一開始通常只能發出類似於正確的音來表達,
例如「湯」發成「ㄊㄚ」,
「狗」發成「ㄍㄡˋ」,
「熊熊」 發成「ㄐㄩㄥˊ ㄐㄩㄥˊ」。
只要他們有表達的欲望,
「給予肯定」則是在第一時間回應孩子最好的鼓勵方式,
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學會講話的。
至於,該不該糾正孩子錯誤的發音?
◎「觀察」、「勤作筆記」與「檢視」
父母應觀察孩子口腔肌肉與大腦發育的狀況是否能互相配合,該如何檢視呢?
第一,由平日親子間的對談狀況,建議家長勤做筆記。
第二,可讓孩子試念英文字母A到Z的26個字母或注音符號ㄅㄆㄇㄈ。
◎在不影響孩子信心前提下,給予正確發音示範
在二歲以前,有很多的氣音或捲舌音,
孩子無法字正腔圓的念出,
像是英文字母「C」會念成「ㄑ」的音,
「F」念成「ㄝ噗」,
「是」會發成「ㄓˋ」或「ㄙㄨˋ」,
「吃」會說成「ㄔㄨ」,
「生」會發出「ㄓㄥ」的音。
此時的原則是,有意無意且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正確的發音,
次數以2次左右為限,以不影響孩子學習發聲的欲望為度,
家長可視孩子狀況予以調整。
到了二歲半,語言的表達迅速成長,
有時甚至會指著書本上的字問我那要怎麼念,
可利用孩子主動表達有興趣的字,一個一個字清楚的念給他聽,
我跟大女兒安妮就是使用這樣的方法,
無意間學會了A到Z的26個字母。
到了二歲十個月,對於先前礙於舌頭肌肉發育未成熟的關係
而無法正確發出的音,
經過幾次的糾正,例如「ㄕ」的音,
我告訴孩子可將舌頭放在上面牙齒的後面,
這幾天來,偷偷觀察女兒竟自己練習起捲舌的音,
幾天下來,她已可自如的說出「ㄕ」、「ㄔ」這樣的音,
最近更甚之有走火入魔之嫌,一些原本不該捲舌的音,
也被安妮胡亂用,像是:
我要吃的「鬆」餅,她唸成「ㄕㄨㄥ」餅,
怎麼這樣「子」會唸成怎麼這樣「ㄓ˙」,
昨夜比較晚睡,竟聽到安妮連說夢話都在捲舌,
問我「媽媽,這是『ㄕㄟˊ』的?」
小妮子真的很認真在學習呢!
◎多元化的語言學習方式:「親子互動」、「閱讀繪本」與「聽兒歌」
回顧一下這兩年多來孩子們的語言學習經驗,
先遑論個別發育差異,父母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對孩子的幫助必定是有加成作用的,
當中首推「親子間的語言互動」,
這才是讓孩子熟悉最自然的發音方式與說話技巧的最佳學習法,
日後說出來的語句才不流於刻板的形式,
簡單說好了,你總不希望孩子以後與人的對話方式像在朗誦圖書吧!
再來要推薦的語言學習方式是「親子共同閱讀繪本」。
一開始在作親子共讀時,必定會發生許多困難,
像是讀到一半孩子就跑掉,或者開始玩起其他的玩具,
這都無所謂,只要切記不要使用強迫的方式勉強孩子一定要聽完整本書,
尤其一歲兒的注意力通常都只有短短幾分鐘,
當唸到書中內容出現他熟悉的物品,
孩子突然離開有可能是想要尋找這個他也擁有的物品或玩具,
就讓孩子去吧!
閱讀的興趣得花上一段時間,慢慢培養。
一旦成為每日習慣之後,藉由大聲讀出書中的語句,
可提供絕佳的語言學習途徑,
有時甚至發現,女兒居然懂得使用一些較困難的詞句,
像是「突破」的用法。
原本她不敢吃苦苦的巧克力,在我們鼓勵她嚐一口試試看,
安妮鼓起勇氣咬了一下,嘴裡說「媽媽,我『突破』了!」
當下我還真的嚇了一跳呢!
還有一個值得推薦的學習方式就是「聽兒歌」。
除了女兒,最近發現每當聽到兒歌,
在一旁的兒子也興高采烈得走足舞蹈,
家裡有一本兒歌歌本,零歲開始我們就經常一起聆聽,
目前安妮快三歲,對於大部分的中文字都懵懵懂懂中,
卻可以看到每一頁的歌曲,清楚的唱完每一首歌,
這不就是「聽」的刺激帶來的學習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