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拉著媽媽衣服的一處角落,後仰著身體不情願的離開後頭的便利商店,女孩的哭聲在自動門「叮咚」一聲後,愈發淒厲,她的母親蹲了下來,如獅吼般的聲音穿透了整條街道,女孩依然執著那商品架上的一瓶「泡泡水」。
相貌看似清秀的母親猙獰了臉龐,抬高了魔鬼般的右手往前一甩,「啪」的一聲清脆又響亮,力量的承接點是女孩細緻的臉頰。
我不安的從牙醫診所往外觀望,手裡握著手機,有股撥出「113」*號碼的衝動,該說是那女孩的母親還存在著一絲理性嗎?路邊的巴掌聲沒有繼續響起。(備註*:113是家暴專線)
在角落凝重的望著這一對母女的身影,漸而消失在視線可及之處。
我開始想著,該如何改變世界呢?
▼最近的安妮與弟弟。
(安妮熱衷於交朋友以及繼續在意自己的外表)
(弟弟學會用「哭」作為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
經過了兩天的沈澱之後,我想用較符合「人性」的觀點,試著同時去理解「母親」與「孩子」,替跟我一樣背負著育兒責任的家庭找到一些可行的做法,並透過此篇文章的傳送,讓同為父親或者母親的你,想方設法來改變自己,使孩子更健康的長大!
於母親的立場分析
帶過孩子的父母親一定對上面陳述的故事有一些感嘆,而哪個孩子沒遭受過父母的責罵?必定是極少數!
這就是人性的缺點,人,太受到情緒左右著生活,影響著身邊的朋友、家人與孩子。那個甩自己女兒巴掌的母親,必定是心裡沈澱著一些煩惱事,又或是受女性荷爾蒙所牽絆,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平衡,往錯誤的宣洩通道走去。
這位母親的內心,潛藏著人性的陰暗面與過去教養模式的包袱,我其實是理解且抱持著同情的。
然而,正在培植中幼小的嫩芽又何其無辜,只不過是一灌泡泡水,竟招惹一個傷透了心的巴掌,孩子怎麼會瞭解這一道耳光混雜著母親緊守著的原則與負面的情緒呢?孩子大概以為媽媽是不是不愛他了?
但,事件都發生了,去追究原因或者選擇懊悔,皆非讓教養者停留太多寶貴時間的方案,積極找尋解方才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該怎麼做呢?
倘若你也意識到自己因負面情緒引起了衝動,第一個步驟就是告訴自己「STOP」!冷靜下來才能找到適合孩子的管教方式。
第二個步驟,為自己的衝動向孩子道歉,試著讓孩子明白媽媽或者爸爸為什麼會心情不好,別以為孩子不懂,我認為,這是養成良好親子溝通的模式,讓孩子明白大人也是有情緒問題的,並且約定好下次遇到同樣狀況,爸爸媽媽也會學習用好的方式還表達情緒,而非動手打人。
第三個步驟,告訴孩子爸爸或媽媽是很愛他的,這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原因很簡單,父母親就是孩子的「天」啊!你能想像沒有「天」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嗎?
於孩子的立場分析
孩子是天真、是無邪的,同時也帶有些野性的,他們當然無法完全理解所有所有大人世界中的「社會行為」,包括「人格」,這是需靠後天一點一滴養成的。
「一瓶泡泡水」,多麼有趣多麼好玩啊!對金錢概念薄弱的孩子而言,哪能理解「為什麼媽媽上次去郊外時迎著笑臉買給我玩」,「這次在超商就板著臉孔跟我說不能買」的道理?
孩子腦子裡想的是「我的泡泡水沒了,它好好玩,我好想再玩。」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啊!
仔細想想,我們不也是一天到晚被慾望所左右嗎?
如果對於自己的衝動還有警覺的能力,那就不能放任下一次衝動再恣意宣洩,作為孩子的父親或者母親,該有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案的。比起孩子,心智成熟許多的大人是該有能力為自己找到一個適合的情緒釋放管道的,例如:不把工作上鬱悶的情緒帶回家裡,也許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理髮店洗個頭放鬆之後再回家;或者學學宏哲老師教導生氣孩子釋放情緒的作法,去揉揉生氣球;又或者收集一些氣泡布(Enzou有寫過一篇氣泡布的介紹,在此à Link!),當衝動即將發生之際,瘋狂的擠破泡泡吧!
若究這個「賞耳光」的案例來分析,在教養內容上,是開始對孩子做「金錢觀念」的教育之時了。孩子「想要」買泡泡水,那表示他開始出現「人類的慾望」,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父母親若能在第一時刻就教導孩子「金錢與理財的意義」,才能讓孩子學習到「駕馭金錢的辦法」,而非「讓慾望拖著走一輩子」。
金錢觀念該如何培養,前些日子於部落格上分享了我的作法,也許可以讓同為父母的你做個參考,文章連結在此(Link!)
《延伸閱讀|安妮的物質慾望》
除此之外,每當親子之間的衝突發生,我也學習著告誡自己,捨棄傳統威權式的管教方式吧!世界上的道理並非「父母說是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遵循著邏輯軌跡,為什麼今天不能買泡泡水?當然不能夠是因為「我說不行就不行」這樣的道理啊!